游泳池水质的日常处理方法
游泳池之水,其源大多出自自来水,在穿越管道的过程中,难免会受到污染的侵袭。加之,我公司的各个会所泳池均暴露于室外,每日均有众多泳客投身水中,人体皮肤所携带的细菌与病毒无时无刻不在渗透进泳池之中。空气中的尘埃亦易沉降于泳池之内,种种因素叠加,使得泳池水质必须经过净化处理,以确保泳客的健康安全。
游泳池水处理技术,涉及多种净化方法的运用:
澄清:利用混凝剂的作用,使水中的悬浮颗粒聚集成较大颗粒,在泳池内静止分离,沉渣沉积池底,上层水则得以清澈见底。
吸污:借助的游泳池吸污机,将沉积在泳池底部的污物彻底清除。
消毒:注入适量的消毒剂,有效杀灭水中的细菌、病毒及藻类等微生物。
循环过滤:将处理过的,通过水泵导入装有石英沙、活性碳或其他特殊过滤材料的装置,截留水中的残留杂质,纯净水质。
以下是泳池水处理及药剂投放的常规方法:
为抑制和预防青苔生长,定期投放硫酸铜,每1000立方米水体投放2至3公斤,每月1至2次(或在发现小虫或青苔时使用)。硫酸铜,又称明矾,为蓝色不对称三斜晶系结晶或粉末,易溶于水,具有杀灭微生物、抑制生长的作用,且能将池水调整为海水般的蔚蓝。投放硫酸铜两小时后,执行以下操作:
调整pH值(酸碱度),当池水pH值介于7.5至8.0之间时,即为适宜。pH值调整药剂有两种:
碳酸钠(苏打):白色粉末或细粒,易溶于水,呈碱性。当pH值偏低时使用,每立方米水体约需15克,可提升pH值约1度。
盐酸:强酸性。当pH值超过8.2时,每1000立方米水体可投放5至10公斤。
杀菌、消毒——按泳池总水量计算,每立方米投入0.03克消毒剂,并一次性均匀撒入池中。使用消毒粉时,可先用水溶解;使用消毒片时,应选择速溶型产品(若消毒片含氯量不足,应适量增加投加量)。
沉淀——使用聚合氯化铝(PAC),按每1000立方米水体5至10公斤的剂量投放。投放后开启循环系统半小时,待水中出现雪花状沉淀物后,静止6至8小时,再进行吸尘处理。
水温——理想的水温范围在20至29℃之间。低温时,混凝效果较差,絮凝过程缓慢,这是因为无机盐类混凝剂在水解过程中是吸热反应,水温低时水解困难低温水的粘度较大,杂质运动减缓,不利于相互凝聚。只有在水温较高时,分子之间的扩散速度加快,有利于凝结反应的进行。
循环过滤在泳池水净化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在泳池水经过混凝、沉淀和吸污处理后,虽已去除了一部分较大的固体颗粒和易沉降的杂质,但为了净化水质,必须通过过滤的方式,使水通过砂滤层,截留细小微粒杂质,从而降低水的浑浊度。过滤还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质、细菌、病毒等,为后续消毒创造有利条件,因为失去浑浊物保护的细菌更容易被杀灭。
影响泳池消毒效果的因素众多,包括消毒剂的选择、用量、使用方法以及消毒剂与水的接触时间等。
泳池为何要控制余氯?所谓余氯,指的是泳池投放含氯消毒剂后,剩余在水中的游离氯。余氯的存在意味着消毒剂量足以杀死细菌和病毒,并且还有剩余,从而确保了水体的消毒效果。根据国家标准,泳池水中的余氯含量应保持在0.4至0.6毫克/升,这一指标要求水体始终保持有效的消毒状态,避免产生异味。